党建工作
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专题 > 正文
空间学院党员先锋队赴地震灾区开展震后救援技术服务

发布时间:2024-01-04作者:点击次数:


(通讯员 王光敏 王宸)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坍塌和人员埋压。地震同时引发了与之接壤的青海省海东民和县中川乡发生局地砂涌现象,大量房屋被淤泥淹没、包围、冲毁,导致多名群众失联,给当地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2023年12月24日至28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单位—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的召集下,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程鹏飞、郝熙冬与博士研究生王宸、硕士研究生白皓宇,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埋压人员痕量气体标记物探测技术装备”,与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救援单位人员一同先后赴青海省民和县和甘肃省积石山县开展震后救援技术服务工作。

作为学院导航控制系教职工党支部副书记,程鹏飞副教授在接到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的征集时,正在昆山高新区科技局进行挂职工作,但他毫不犹豫,选择出发。他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在人民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无上光荣的。”今年刚刚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郝熙东老师在得知消息后,也一同向学院党委申请出征。研究生王宸和白皓宇是团队的骨干力量,在得知导师即将前往地震救援一线的消息时,他们第一时间向导师程鹏飞发送了请愿信息“老师,我要去!”。就这样,迅速组建了一支属于西电的地震救援技术服务党员先锋队。

由于民和县还有多名压埋人员未获救,程鹏飞副教授和团队成员首先赶到了发生地震和砂涌灾害的青海省民和县救援现场,积极开展搜救技术服务工作。在“埋压人员痕量气体标记物探测技术装备”的支持下,他们进入灾后的复杂地形,通过人体痕量气体标记物探测装备为崩塌现场进行“体检”,获取地表及不同深度的详细气体信息,协助青海省救援总队开展探测地下生命活体体征的救援工作。次日晚上,团队又火速赶往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在震后救援现场,记录下了大量珍贵的灾后复杂环境下含水土质、地壳及房屋等密闭空间气体关键信息,为设备后续的研发和完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数据。

“如果未来再次出现地震、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将该设备配备在应急救援人员身上,我们就可以及时掌握到被困压埋人员的位置及生命体征信息,为灾后搜救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程鹏飞副教授介绍到,“该设备主要通过高灵敏与高识别能力的人体痕量气体传感器,实现对人体痕量气体标记物的高性能感知,利用传感器准确获取气体特征信息,组成气体指纹,结合模式识别算法对特征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在收集到关键参数后,能够高效的判断被压埋人员的被困位置及生命体征,可有效地提升救援准确率和效率。”

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西电师生的勇毅前行,既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将所学所得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坚持“四个面向”,教育引导学院师生传承西电红色基因,勇担科技报国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空间学院地震救援技术服务党员先锋队队员简介

程鹏飞,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导航控制系教职工党支部副书记。长期从事新型半导体传感器微结构与微系统构筑,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的研究工作。将传感器在环保、公安、应急和医疗诊断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实现了系列传感器在气体、温度、湿度、力学信号的高性能检测,成功完成相应传感器型号的研发。

郝熙冬,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新型固体电解质型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工作,将传感器在过程控制、火箭燃料监测、汽车尾气监控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承担本科生课程《深空探测技术》以及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和指导工作。

王宸,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体传感检测技术、基于膜气体分离气体传感器研究、含碳气体捕集等方面研究。

白皓宇,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体传感器嵌入式电路方向的研究,解决方案和改进现有电路设计的性能。